[怎样贷款]《现代金融导刊》| 金融科技赋能 破解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难点和痛点
摘要:贷后管理薄弱、“重贷轻管”是长期以来困扰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如果将这些新技术和商业银行多年来沉淀积累的、有效的信贷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金融科技为贷后管理充分赋能,将极大提高贷后管理的时效性、主动性和智能性,将开启一场贷后管理理念、工具和
摘要:贷后管理薄弱、“重贷轻管”是长期以来困扰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如果将这些新技术和商业银行多年来沉淀积累的、有效的信贷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金融科技为贷后管理充分赋能,将极大提高贷后管理的时效性、主动性和智能性,将开启一场贷后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的新变革。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贷后管理
一、对贷后管理的认识贷后管理是信贷全流程管理的最终环节,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说,贷后管理定义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贷后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工作:管理层面的工作是指对贷后整体运行情况的管理,包括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系统工具、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内容;操作层面的工作是指对客户进行贷后经营维护的具体工作,包括贷后检查、预警监控、贷后会议、担保管理、风险分类、到期催收、资产保全、档案管理等内容。贷后管理既是风险管理问题,又是业务经营问题。贷后管理环节所做的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其实质是在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基于客户的风险和经营决策。二、贷后管理的难点、痛点及其原因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贷后之所以难管、之所以薄弱,主要是由于贷后治理体系中存在一些难点、痛点所致,而这些难点、痛点在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均不同程度存在。 (一)从管理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贷后组织架构、岗位和职责分工中的难点、痛点贷后管理工作需要商业银行多部门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前台信贷经营部门通常是贷后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在经营效益指标考核体制下,市场开拓、贷款投放等是硬任务、硬指标,贷后管理自然成了软任务、软指标,“一硬一软”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表现为:在信贷业务的申报审批环节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当贷款发放以后,后续管理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则相对较少。如果将贷后管理职责重心转向前台信贷经营部门内设的专司贷后的团队(岗位)或中台信贷管理部门,虽然可以很好解决“一硬一软”的问题,进行专业、专注贷后管理,但由于信贷经营部门内设的专司贷后的团队(岗位)或中台信贷管理部门通常无法直接获取客户第一手信息,需要与客户经理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沟通,从而易造成信息失真、交易成本增加,且原机构需要配置更多的人员,导致这种机制较难落地执行。2.贷后制度制定、流程设计中的难点、痛点一是贷后管理制度办法差别化、精细化程度不够。客户信用评级不同、所属行业不同、申请的授信品种不同,对其贷后管理的重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贷后管理制度要采用多维的管理矩阵模式,进行差别化和精细化的设计。而目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办法精细化和差异化程度仍然不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要求会导致客户经理贷后检查工作因规定动作太多而流于形式,重点不突出而又缺乏针对性。二是贷后管理各环节之间缺少流程化设计。目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涉及的贷后检查、预警跟踪、风险分类、到期回收等各环节总体上呈现块状分布,各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流程化设计,无法有效运用如贷前、贷中阶段信贷作业环环相扣、依靠流程进行管控和督导的手段,最终导致贷后各环节信贷作业质量参差不齐,且督导成本较高,系统整体效能大打折扣。3.贷后评价考核中的难点、痛点一是对信贷人员在贷后阶段发现的风险特征并不明显的风险信号是否有实质风险、可能挽回的损失有多少、风险信号价值有多大缺少科学的评估计量方法和必要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支持,不利于调动信贷人员贷后风险发现的积极性。二是有些贷款(比如中长期固贷项目)的存续期较长,5年期,甚至长达10年期以上,这中间可能历经信贷体制、机制改革、机构变动、岗位变动和人员调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将这笔贷款最终资产质量优劣与这一过程中不同机构、岗位和人员是否履职尽责的行为进行挂钩评价难度较大。 (二)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识别中的难点、痛点贷后环节,客户经理虽按照制度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相应的规定动作,但对有些风险的识别仍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客户资金流向异常、隐性关联关系、过度投融资等,在缺少强大的系统工具和模型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和经验通常是难于判断的。2.风险评估中的难点、痛点在客户风险若隐若现、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对于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估,亦可能见仁见智,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层级的机构,由于风险偏好、立场和能力水平差异,可能低估或高估潜在的风险。高估风险影响业务拓展和银企关系,而低估风险则会错过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3.风险处置中的难点、痛点
客户风险被有效识别和科学评估后,贷款行通常会采取压缩退出、增加风险缓释措施、再融资等风险化解措施,但实际处置化解进展和成效仍主要取决于客户自身的综合偿债能力和担保物价值等,贷款行在贷后风险处置过程中可操作空间并不大,相对比较被动,想要实现快速压缩退出难度很大,而在客户风险彻底暴露后,退出更是步履维艰,客户一旦发生不良贷款后按照保全方式进行处置,银行债权损失通常会比较大。
三、金融科技赋能破解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难点、痛点金融科技是指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金融科技应用将给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在管理的数据、工具、模式还是精细化等方面,如果将传统的信贷管理手段和这些新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利用金融科技为贷后管理充分赋能,将极大提高贷后管理的时效性、主动性和智能性,将彻底改变传统金融机构贷后管理成本高、工具少、效率低的现状,开启一场贷后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的新变革。 (一)从管理层面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破解之道:1.梳理贷后组织架构、岗位和职责分工,将贷后管理重心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一是梳理并明确不同层级行(总分支、管理行和经营行)信贷经营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支持部门的贷后管理职责:信贷经营部门承担贷后第一职责,信贷管理部门除了政策、制度制定和督导检查等职责外,针对潜在风险客户,应积极配合信贷经营部门做好风险预警和化解处置工作。二是应用金融科技将贷后检查等业务更多地从线下推到线上,在现场检查上做减法,让客户经理少跑腿,在非现场检查上做加法,让数据多跑路。非现场检查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指数级增长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线上和线下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客观评价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实现贷后监测系统化、数据化、智能化,在给基层行减负的同时,让客户经理有精力、有能力、有意愿专注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实现贷后检查由被动做向主动管转变。2.修订完善贷后制度和流程, 应用金融科技建立企业级信贷管理平台一是制定差别化贷后检查办法,根据行业、信用评级、授信品种进行差别化划分,譬如贷后检查频率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划分。二是重新设计贷前、贷中和贷后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比如,将贷后会议决策意见、贷后检查报告等作为授信审批和放款的要件之一;将贷后检查报告作为风险分类和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将贷后预警发现的风险信号作为贷后会议召开的触发条件等。三是充分运用金融科技,以贷前、贷中、贷后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数据库、数据仓库为有形载体,建立企业级信贷管理系统平台,将信贷管理政策、制度等要求嵌入流程、嵌入系统,实现机控处理,保证政策、制度真正落地执行。3.完善贷后评价考核借助金融科技,实现贷后评价考核数据化、标准化、差异化。一是建立风险信号和实际损失历史数据库,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评估测算提前发现风险信号价值,建立正向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对债项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分段处理,根据信贷人员履职尽责行为数据,建立贷后绩效工资延期支付机制,按照贷后相关工作完成情况和考评结果,向信贷人员发放差别化的绩效工资。 (二)从操作层面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破解之道:1.开发高效的风险识别工具贷后环节,针对风险识别的难点区域,金融科技应用将大有可为。比如,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双边或多边记账的方式)来解决客户资金流向监控、尤其是跨行监控的难点;应用第三方数据提供商提供个人行为数据和分析模型来解决隐形关联关系识别的难点;在规范财务等数据录入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过度投融资预警模型,通过数据迭代,交叉验证等方式,保证模型过度投融资预警的准确性。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应充分运用贷后会议机制:一是提升贷后管理层级,将贷后决策层级由经办行客户经理上升到二级分支行行领导层面、重点客户上升到一级分行层面;二是强化条线协同配合机制,信贷经营、信贷管理(风险管理)、授信审批等部门共同参会,在同一个“解剖面”上共享信息、共看风险,做到策略统一、步调一致,共同研究提出客户进退策略和风险化解方案;三是开发贷后会议管理系统,通过线上和线下衔接配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形成决策—落实—再决策—再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3.前移风险处置关口一是将金融科技应用于贷后检查和预警跟踪等环节,及时跟踪监测客户风险变化情况,早识别、早评估、早处置,以时间换空间,压缩退出要趁早;二是运用贷后会议机制定期对存量客户进退策略进行审议,对于不符合本行风险偏好,志不同、道不合的客户,提前制定退出计划,提早安排压缩退出;三是推广贷后数据化、场景化、服务化。根据授信业务特点,研究建立线上贷后风控模式,实现贷后线上闭环管理。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合同和收付情况直接触发贷后风控和风险缓释措施,实时做到贷后可监测、可控制、可处置。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作者简介:张树林,中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唐艳晶,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
“工银金融评论”以英文为主要语言,致力于介绍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形势和投资环境,解读中国经济金融和银行业经营发展热点问题,服务支持工商银行境外业务发展,传播工商银行品牌文化。
欢迎关注工银金融评论
金融论坛:传播金融智库思想,推动金融理论研究,为金融决策提供支持。
请点击标题下方“金融论坛”蓝字关注我们,或者图片并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站长声明:本文《[怎样贷款]《现代金融导刊》| 金融科技赋能 破解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难点和痛点》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