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炒股]超40家P2P平台炸雷!有平台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揭秘P2P收购黑色产业链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P2P“雷暴”金融监管风暴未平息,P2P平台“雷“声已此起彼伏。在这轮雷暴中,浮出水面的不仅仅是逾期、自融、假标、恶意逃废债等以往司空见惯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条以自融方式收购网贷平台随后脱手的黑色产业链,也开始显露出冰山一角。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者丨谢水旺、陈植、王晓炸雷:全国P2P平台“雷”声不断近期,P2P网贷行业十分不平静,行业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P2P“雷暴”
金融监管风暴未平息,P2P平台“雷“声已此起彼伏。
在这轮雷暴中,浮出水面的不仅仅是逾期、自融、假标、恶意逃废债等以往司空见惯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条以自融方式收购网贷平台随后脱手的黑色产业链,也开始显露出冰山一角。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谢水旺、陈植、王晓
炸雷:全国P2P平台“雷”声不断
近期,P2P网贷行业十分不平静,行业洗牌加剧。
一方面,全国P2P平台“雷”声不断,网贷之家也卷入其中。进入7月网贷平台出现连环爆,短短半个月时间,已经有超过40家平台“爆雷”,恐慌气氛蔓延。
另一方面,多家P2P平台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
“P2P平台获得融资需客观看待,有些是真实的,比如投资方对头部平台比较看好;但也有假融资,或给投资者信心,或存在猫腻。”7月16日,一位金融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案件:收购P2P的连环局?
近期,投之家涉嫌集资诈骗事件,网贷之家卷入其中,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也反映出P2P网贷收购的乱象。
即掌握大量壳公司的中介为收购方策划,利用多家壳公司在拟收购P2P平台上发布虚假借款标的,收购方以此实现“自融”,平台的待收规模进一步做大后再卖出脱手,这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7月14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公告称,对投之家平台涉嫌集资诈骗案立案侦查,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投之家为网贷之家兄弟公司,早期为P2P平台引流,后来转型P2P平台;2017年末引进新的大股东,即上市公司珈伟股份母公司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网贷之家退出。
7月15日,投之家CEO黄诗樵回应媒体称,目前投之家的实际控制人是卢智建(并非珈伟股份董事长丁孔贤),爆雷源于对赌。
十分矛盾的是,记者查阅企查查发现,投之家大股东确实为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并无卢智建相关信息。上市公司珈伟股份曾公告称,珈伟股份灏轩投资未对投之家进行投资。
黄诗樵自称,投之家原有的股东及运营团队和灏轩股权投资签订的是对赌式的股权交易。双方以“一年内将待收规模做到32亿元”为条件进行对赌。
不过,黄诗樵表示,由卢智建掌握的新股东方(企查查无法查询到卢智建相关信息)主要把控资产端,“新股东做法比较简单粗暴,不让原有团队介入,很多业务包括发标以及资金全部都在新股东手上。投之家实际逾期20亿元左右。”
网贷之家最新消息显示,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于7月15日早上已经主动到深圳经侦配合调查,尽全力追讨逾期标的的债务。此前,徐红伟表示,愿意用投之家被并购所获得的全部股权款、他在网贷之家的利润以及股权价值来尽量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7月16日晚间,投之家官方微博透露:“目前黄诗樵和徐红伟都是被警方拘禁(今天珈伟股份维权现场某警官口头描述)。具体请以警方官方信息为准。”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有可能是卢智建向投之家等多家P2P平台提出了收购方案,并提供资产端募资,且资产端和风控掌握在卢智建手中,当把待收规模做到一定程度后,再转手卖给上市公司。
不过,事件真实情况有待警方调查。
调查:P2P收购黑色产业链
投之家事件反映出P2P网贷收购乱象。
有公司收购P2P平台本是正常现象,收购价格一般是平台待收规模25%-40%。在此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中介,为收购方提供全流程服务,由此形成产业链。
也有P2P平台担心风险,即使清盘,也不会“卖身”。上海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准备不做网贷业务了,也有收购方找到我们,但我们不接受。后面我们不掌握资产端,如果收购方提供的资产出了事,我们是有责任的,需要追溯。”
多位金融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描述了P2P网贷收购现象。
“卖方(指P2P平台原股东)主要想脱身,不赚钱风险又大,卖了可以寻求收益。但收购方的目的是什么?收购资金从哪来?都需要打上问号,很难甄别善意还是恶意。”一位金融律师称。
一位参与过P2P收购的金融律师介绍,收购方主要有几种心态:
一是收购中西部平台,寻求获得备案,并不关注平台运营情况,更关心平台和当地政府关系;
二是资产获取能力强的平台,受借款限额限制,收购多个平台,便于发标,突破限额;
三是缺乏资产端的平台,收购资产获取能力强的平台;
还有一种,就是收购方看中平台的抵押物资产,进行处置。
最坏的情况则是,卖方以为“上岸”,收购方却想着“捞一票”,或输血自身,或做大待收规模后卖出,涉嫌非法集资。
“中介参与进来,一种是掮客,利用信息不对称,低价收购平台,高价卖出;另一种胆子更大,中介洽谈很多平台的收购,自己手头掌握多家空壳公司,然后在平台上发标,一方面募集收购资金,另一方面给收购方输血,比如经营不善、缺乏资金的上市公司,把待收规模做大,把盘子做大,后期还可以转手给其他公司,实现脱身。”上述金融律师称。
之所以能从平台上募集收购资金,原因在于收购资金并非一次性给到平台。据上海一家P2P平台负责人描述:“比如我的平台待收规模10亿,跟收购方谈好了两亿收购,收购方先付五千万,之后在平台上发收购方提供的资产,比如每月1亿,并还给平台相应的资金,待收替换成了收购方的10亿,这时平台收到全部的收购款,实现退出。”
背后:平台员工自称
“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
“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了债务人。”一家上海地区爆雷平台中层管理人员赵诚(化名)说。
7月初他所在的平台爆雷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平台多家借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称,根本没有注册过这些公司,更没有发起过借款。
“我专门找了平台创始人问责,但他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肯说;我又找了风控总监,他干脆坦言自己不知情。”赵诚称。
如今,这些债务让他陷入旋涡,平台出借人天天电话催促他还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这种现象在多个爆雷平台并不鲜见,银票网等爆雷平台都曾出现类似现象。平台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曾借用平台员工或亲戚好友的身份证注册大量“壳公司”进行财务包装,虚构贸易合同或应收账款债券进行自融。如今平台爆雷,这些假标纷纷浮出水面。
一位P2P平台负责人看来,这背后折射出爆雷平台风控缺失:
一是平台风控部门未能对这些壳公司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没有认真辨别借款标的“真伪”;
二是由平台内部员工或实控人亲朋好友设立的公司进行借款,理应列入平台关联交易并向出借人进行风险提示,但由于目前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部分平台趁机浑水摸鱼。
这位P2P平台负责人透露,辨别一个平台是否存在投放假标“自融”,并非难事,主要看其发布的借款标的是否主要由内部员工、亲朋好友等设立,或由管理人员通过批量采购“壳公司”(通常企业相关工商注册信息高度类似)发起。
赵诚认为,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平台创始人一味追求规模效应与资本运作获利,不顾风控与挤兑风险。
虚构借款标的
“当时创始人借口为员工办理团体险福利,让我们将身份证借给他几天,基于信任关系,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借了。”赵诚说。如今他得知,在办理团体险期间,创始人借机注册了数十家壳公司。由于公司注册采取认缴制,他们自称对此并不知情。
但其中并非没有疑点,赵诚回忆说,每当平台集中发行动辄上百万元额度的高利借款项目时,创始人都会找各种理由向他们再借身份证。
“现在回想起来,创始人有可能多次拿着这些身份证给壳公司大幅提高注册资本,并虚构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债权,美化财务数据,最终让这些借款标的顺利通过平台风控,实现自融。”赵诚认为。
而风控部门负责人的说辞是,这些借款标的都由创始人直接拿过来要求迅速发行借款,且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债权资料一应俱全,不便多问。该负责人还宣称,除了平台几位高层人员知道这些壳公司的真实状况,风控部门几乎都对此不知情。
“风控总监承认,其实他们的风控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因为平台创始人拿来的借款标的,几乎没人否决。”赵诚直言。据他初步估算,当前平台约有10多位中层管理人员被挪用身份证注册了借款公司,合计身背约3000万元“债务”。
“目前我们只能先向公安部门报案,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赵诚表示。
多位P2P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类似状况在爆雷P2P平台并不少见。部分爆雷平台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通过上述做法虚构借款标的自融后,主要将资金用于配资炒股、房地产开发过桥贷款或炒作虚拟数字货币等投机行为,然而今年以来楼市价格回落、股市低迷、虚拟数字货币价格大跌,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平台爆雷。
“听说有一家P2P平台负责人炒作虚拟数字货币亏损逾2亿元,不得不转卖P2P平台套现回补资金缺口,但这却给了购买方设立虚假标的自融募资的机会,最终导致平台爆雷。”一位P2P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既是债务人又是债权人
在这轮P2P爆雷事件中,很多平台员工甚至既是平台债务人,又是平台债权人。
“在7月初平台爆雷前,不少员工参与了平台P2P投资。”赵诚透露,当时普通员工并不清楚其中的违规业务,反而认为平台管理规模快速扩张,因此拿出积蓄投资,进一步扩大平台业务规模。
“我们从风控部门了解到的平台运营数据,基本上都是逾期率很低。因为借款标的表面上看都是具有真实贸易合同背景的供应链金融贷款,银行票据承兑贴现,由大企业担保的保理业务借款,以及有汽车住房担保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等。”赵诚告诉记者。直到7月初平台实际控制人向公安部门自首,才发现这些低逾期率都是由资金池业务伪造的“假象”。
赵诚看来,平台之所以爆雷,一个重要原因是创始人并未真正理解金融。
“创始人一直说只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上市,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少违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他甚至认为金融市场流动性等风险不会降临。”
监管丨互金协会:打击借款人恶意逃废债行为,不合格机构要无风险退出
图片来源 / 图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获悉,7月16日,互金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主题为贯彻落实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和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日,人民银行在互金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上提到,再用1-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在互金协会组织的上述专题座谈会上提出,广大从业机构要深刻认识专项整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积极主动整改,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为整改合格机构顺利纳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并对整改不合格机构实现无风险退出和有效处置。
会议上提到,近期一些地区网贷行业出现项目逾期增加、平台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一些不实传言或不当报道误导社会舆论,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加剧恐慌情绪等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由于近期部分平台出现风险事件,网贷领域投资人信心不足,出现密集提前赎回等现象。“有人专门散布关于平台的不利消息,引发恐慌,趁机低价收购平台债权,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一位江南地区平台CEO介绍,也有一些借款人此时趁机加大通过P2P平台借款力度,意图平台出现风险后不用还款。“平台自身难保,催讨的力度难免受影响,这更影响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原本爆雷的是高返、自融、假标类平台,但现在投资者情绪不佳,一些规范经营的大平台改为也受到影响,流动性压力很大,对于行业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时刻。”北京地区一位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
会议针对上述问题作出建议。提出“牢记发展是以规范为前提,整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引导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相关官方网站和专业人士的正确解读,勿被外界不实报道误导,更不要信谣、传谣,伤害平台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会议还建议有关部门对社会释放正确理性信号,避免因对一些事件的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对于恶意逃废债等行为进一步加大打击,维护规范合同的存续效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司法协作、资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联合惩戒。
座谈会上还提出,持续开展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促进从业机构按专项整治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为达到整改验收要求做好相应准备。对确已不具备继续营运条件、拟退出市场的机构,应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计划,增强退出全过程透明度。
会议提出,互联网金融行业要着眼于长远长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开展合规审慎经营,要始终坚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普惠水平、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从业原则。
21君
小伙伴们,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百万读者都在看……
“请放过我爸妈!”这些披着知识付费外衣的毒手,正在伸向爸妈……
本期编辑 刘巷
喜欢文章,点个赞呗
站长声明:本文《[贷款炒股]超40家P2P平台炸雷!有平台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揭秘P2P收购黑色产业链》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