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利率]黄益平:解读“大多数好的小微企业其实并不需要贷款”
很多人都说金融改革要尊重金融规律,但金融规律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关心中国金融问题的学者,大多熟悉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比如“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嫌贫爱富、搞产权歧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数字技术颠覆传统金融业”“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监管限制过多”等等。这些观点,有些的确是实际情况,有些可能就是主观判断。但听大家说得多了,就容易
很多人都说金融改革要尊重金融规律,但金融规律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关心中国金融问题的学者,大多熟悉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比如“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嫌贫爱富、搞产权歧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数字技术颠覆传统金融业”“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监管限制过多”等等。这些观点,有些的确是实际情况,有些可能就是主观判断。但听大家说得多了,就容易把它们当成“规律”,很少去深入思考这些说法的准确性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
到实际经济部门调研,则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太一样的视角、听到一些不太一样的观点。对于学者来说,近距离观察经济活动非常重要,有些可以佐证理论,有些则可能会对理论提出疑问。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笔者在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之余,会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还常与金融界的专业人士深入交流。最近这些年,有两位接触比较多的金融专家,一位是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先生,还有一位是浙商银行前行长刘晓春先生。二位业务经验丰富,看问题也常常入木三分。杨凯生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对互联网金融“适度监管”的主张,而刘晓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好的小微企业其实并不需要贷款”。事后再看这些观点,确实“非一日之功”,令人叹服。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金融知识也一样。如果和各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对金融的干预比较多,用学术界的说法,就是金融抑制的程度比较高。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分析框架来看,这样的金融体系不仅会造成效率损失,也会带来金融风险。但事实是,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妨碍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金融基本稳定。实际上,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会引发很多问题,但如果市场机制并不完善,适度的政府干预反而可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快速、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为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还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保障了金融稳定。这一点,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关于新兴市场经济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齐头并进的观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政府干预有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有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究竟哪一个更重要?需要看具体情况。这充分说明,金融学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努力了解、分析金融实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者听到的观点都是对的。观点不一样,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发表观点的人主观立场不同,也可能是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了解这些观点背后的不同决定因素,给出不同的假设前提,整合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这正是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就可能成为“盲人摸象”。再以银行将大量的信贷资金配置给国有企业为例,从银行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从全局的角度看可能就不太合理。因为国企的效率偏低,长期这样做,势必会影响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学者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指责银行,而应该深入地分析那些令银行偏好国企的环境因素,比如政府对国企的隐形担保,信用环境的缺失,以及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过度管制。只有改变了这些因素,银行的行为才会改变,资金配置的格局也才会改变。
金融理论是一门关于经济活动的应用学科,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但问题是,不是每一位学者都有机会去深入地了解金融实践的,即便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很难有机会观察到金融业全景。刘晓春的新作《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间接观察“金融实践”的机会。作为一位“被金融耽误了的学者”,他的视角与论点更显独特的价值,这正是此书最值得大力推荐的地方。
站长声明:本文《[存贷款利率]黄益平:解读“大多数好的小微企业其实并不需要贷款”》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