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贷款]襄樊生死局:关羽的辉煌和败亡
北伐襄樊是关羽的人生巅峰和终点。襄阳和樊城,在南北对立时,从来都是双方的必争之地。对于南方而言,守住这里,可以让制江权更加稳固,在水陆交界处建立桥头堡,让北方的军队无法从容从陆地上进入汉水,北方的军队也就无法顺着汉水威胁汉水进入长江的水路枢纽夏口,夏口就是今天的武昌,传说中的九省通衢。而
北伐襄樊是关羽的人生巅峰和终点。
襄阳和樊城,在南北对立时,从来都是双方的必争之地。对于南方而言,守住这里,可以让制江权更加稳固,在水陆交界处建立桥头堡,让北方的军队无法从容从陆地上进入汉水,北方的军队也就无法顺着汉水威胁汉水进入长江的水路枢纽夏口,夏口就是今天的武昌,传说中的九省通衢。
而对于北方而言,控制着襄樊,就相对进退自如。之于进攻而言,一旦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建立起了强大的水师,就可以从这里出发,水陆并进,陆路直扑江陵,水路直取夏口,打破南方的水路防御体系。之于防守而言,襄樊是汉水和N条汉水支流通过的地方,遏制住这里,南方的水军就无法沿着汉水随意机动,然后在防御薄弱的地方登陆,侵扰北方。
所以,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对荆州的江南部分,那是直接扫过,打江陵却相当吃力,足足耗了一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襄阳控制在曹操手里,孙刘联军想阻止曹军从北方发动救援有些吃力。因为襄樊二城横跨汉水,只要在二城之间搭起浮桥,就能互相连通,然后曹军就可以通过这里进入荆州中南部支援江陵。
孙刘的水军虽然可以沿着汉水向荆州北部随意机动,但因为有襄樊作为楔入汉南的钉子和策应点,可以为曹军提供保护和中转,孙刘对江陵侧后的威胁就是有限的,至少无法完全阻止曹操增援。控制着襄樊的曹军,可以在他们的主要登陆地点预先设置障碍和兵力,增加他们的登陆困难,在那样一场复合式战争里,在襄阳附近,南方的水军只能呆在水里却无法随意登陆作战,他的优点就得不到完全的发挥。
所以,这样一来,江陵攻坚战就成了近乎硬碰硬拼消耗了,双方不断往战场上投入后备力量,于是遂旷日持久。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凭借水路后勤的优势,以及大本营距离战场更近获得了胜利,但曹仁在江陵足足坚持了一年之久,而且弃城之后还能从容退守荆州北部。而孙刘联军呢,因为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下来,一时也没有力量向襄樊进攻了。
可以想象,如果孙刘联军控制着襄阳,那曹操根本不敢在江陵驻军,否则就是送菜了。
因为一旦孙刘控制住襄阳,就约等于完整控制了荆州地区的汉水,他们凭借汉水水道,可以随意向荆州北部机动,拦阻曹操来自北方的增援,让曹操的增援部队和物资,在汉水不能往前一步。
孙刘这边进攻襄樊的难度,会比进攻江陵难度更大。我们来看关羽进攻襄樊时的具体情境。当时关羽的主要苦恼是,于禁、庞德、曹仁这三支军队,形成了完美的掎角之势:曹仁守城,于禁在河堤附近,就近监视,庞德在背后保持机动,随时准备增援;这就是襄樊附近的局面,在更远的后方,徐晃在宛城,而且兵力也有限,一时不会参与这个战场。
在这种布局下,关羽军就头大了,因为当对方在岸上部署下足够的机动兵力时,你怎么敢随意登陆呢?兵法所谓半渡而击,在登陆时也是一样的,如果对方在你登陆进行的中途,用骑兵突袭你,那同样也是不堪设想的。因为这就相当于你只能用一半的兵力和对方打,而且还缺乏空间去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庞德在和关羽交锋时,一箭射中了关羽的前额。这只是一个缩影。我们可以想象,关羽的军队不断用假动作迷惑曹军,不断大范围机动寻找上岸机会,但无奈庞德的动作太快,总能及时赶到,把关羽赶回水里去。这种捉迷藏游戏玩久了,庞德就在关羽军心头留下了阴影,成了似乎无处不在、骑着白马的杀神,所以关羽的军队都称之为白马将军。
因为于禁战败投降的缘故,所以这里没有提于禁,但通过推想也可以知道,于禁发挥的作用和庞德是类似的。如果有区别,那大约是于禁负责定点防守、监视、传送情报、迟滞阻击之类的,而庞德负责机动、增援、四处救火。
当然了,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山洪的爆发,让关羽军队的机动范围突然增大了。与之相应,原先那些被于禁军队控制的岸边阵地,这时候自然都被水淹了,这样一来,于禁和庞德之间无法互相呼应了,而于禁由于负责前线监视,所以兵力部署的相对会很分散,这样以来就更没有战斗力了。而庞德呢,虽然也被洪水泡了桑拿,但他是预备队和救火队员,是负责给登陆的关羽军队致命一击的,所以他的军队相对集中。他有能力反抗,寻求突围。这种安排,大约也是因为庞德更擅长使用骑兵吧。
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于禁没有多想就投降了,因为他实在缺乏反抗挣扎的力量。而庞德呢,则因为手头还有一些筹码,所以坚持抵抗,试图向曹仁军营方向靠拢。最终造成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无法得知于禁和庞德当时各自的想法,泪痕的解释自然是一种答案,那就是说,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于禁得知以后的命运的话,他也会抵抗的。
但根据我上面的推论,如果那个推论成立,也就是说,于禁的军队相对分散,庞德的军队相对集中,导致了他们的不同选择。而第一步选择一旦做出,之后只怕就由不得他们了。据说庞德在向曹仁靠拢的过程中,箭不虚发,和关羽军队对峙了很久,可想而知,杀死了不少关羽手下的将士。在这种背景下,庞德心里就很难再抱有侥幸了,于是索性硬气到底。
当然了,我就这么随便一说,大家也就这么随便一听。就像曹操得知之后的感叹一样,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难以预料。如果是庞德负责一线阵地,于禁负责侧后机动,他们的选择会不会颠倒呢?恐怕谁也不知道。
但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曹军再也无法在野战中威胁关羽的军队了,因为此时的曹仁手里,大约也就是几千军队,再加上汝南太守满宠的一些郡兵,只能据城自保。于是,关羽就实现了对襄樊二城的分割包围,同时将军事影响力扩展到襄樊的大后方。
但即使如此,关羽军队还是头大。因为以关羽现在的兵力,根本打不出真正的围攻:中原地区虽然有不少人呼应他,但关羽方面的正规军,能向前推进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关羽军队的外围阵地,一开始是在郏下,后来是偃城。这个偃城不是岳飞时代那个郾城大捷的郾城,这个偃城距离樊城不远,在樊城西北方向上二十里左右。而且力量也是十分弱小的,被徐晃一个假动作就吓跑了。
换言之,一旦曹操派出大量军队增援,关羽根本无法阻挡他们抵达襄樊。现在是洪水大涨,但来得快去得快,一旦洪水退去,怎么办呢?即使他调动大量的留守兵力参与进来,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这种局面下,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因为刘备、孙权的牵制,曹操不敢大举增援襄樊,这样一来,曹仁得到增援的就只能是豫州地区的地方部队,治标不治本。那襄樊就会步江陵的后尘。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满宠对曹仁的劝说,大意是不能放弃襄樊,否则没有后顾之忧的关羽就长驱直入了。坚守襄樊的正面意义恐怕不用满宠来教曹仁和其他将领,他们考虑撤退,也就是上面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很可能再也得不到后方的决定性增援了,因为此时的孙刘如果联手的话,那威力可比赤壁时大多了,不是曹操能不能围绕襄樊打一场持久战的问题,恐怕曹操在黄河以南彻底失败也不是不可能。这样一来,弃守也不过是黄河以南非国家所有提前发生罢了。如果是这样呢,三国鼎立的格局恐怕就要换一换了,中原地区就成了广阔的缓冲区,而不是曹魏的稳定地盘。
结果我们都知道,这一次和江陵不同,孙刘没能形成第二次合作不说,反而成了刘备被曹孙孤立。结果就是,当徐晃终于得到援军,大举救援襄樊时,关羽只能用五千军队来迎战,战败之后包围圈就维持不下去了。这就是围城的危险所在,这意味着你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被固定在了阵地上,而且长期攻坚不克,士气不振,虚实强弱被对方尽收眼底,一旦对方聚集起强大的援军打过来,那就是被中央突破,然后各个击破的局面。
比如关羽这次围城,偃城的外围阵地不说了,只起到一个警报作用。主要阻援阵地是三个,围头,四冢,以及关羽本阵。倒三角防御,倒三角防御的本质在于,它既能扩大防御正面和防御区域,又能相互掩护侧后。但再好的模型,没有足够的力量填充其中,也都是白给的。徐晃的军队占据了明显的数量优势后,关羽这个三角防御就约等于摆设了。看结果就可以知道,徐晃牵制住围头,还有力量把四冢打得摇摇欲坠,让关羽不得不增援。而即使关羽增援,徐晃竟然还有余力继续击败关羽的援军,一路追着关羽军队,把三角防御的最后一点也拔除了。
到此为止,围攻樊城就失败了。虽然一开始关羽的水军还控制着汉水和沔水,把汉水南岸的襄阳隔绝在重围中,但当孙权方面派蒋钦带领一支水师进入汉水后,关羽的水军优势就被抵消掉了。这意味着,关羽的水军后路被断,除非击败蒋钦,否则就回不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就像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瘟疫爆发一样,只能放弃水军从陆路行动了,这样襄阳的包围也就撤除了。如此,襄樊之战就彻底结束了。
一代名将关羽也随之败走麦城,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站长声明:本文《[襄樊贷款]襄樊生死局:关羽的辉煌和败亡》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