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加贷款]必看!风险经营逻辑下的信贷悖论及破局
从银行的早期形态看,通过集中和专业化服务,为企业、商人等生产经营提供便利,管理风险,是银行产生的根源。例如,意大利早期银行的三种形态为钱币兑换商、存款银行和票据经纪商,它们帮助企业和商人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促进生产经营。在随后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银行形态和功能不断演化,但是为客户提供
从银行的早期形态看,通过集中和专业化服务,为企业、商人等生产经营提供便利,管理风险,是银行产生的根源。例如,意大利早期银行的三种形态为钱币兑换商、存款银行和票据经纪商,它们帮助企业和商人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促进生产经营。在随后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银行形态和功能不断演化,但是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始终是银行的核心功能,并且随着金融创新得到强化。
申言之,“风险经营”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精髓。具体到信贷这一特定的细分市场领域,商业银行需要秉承信贷的“风险经营”的基本逻辑和经营理念。实践当中信贷管理的经营模式有两种趋势,即信贷专业化和信贷分散化。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制衡?这便有了信贷风险的“悖论”问题。信贷悖论的实质是信贷集中度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立足信贷资产组合理论,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破局”措施,回归信贷风险经营这一本质性要求。
一、“信贷悖论”:游离在信贷专业化与信贷分散化之间的信贷经营模式之争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或者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动引起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开展多项信贷资产业务,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履约能力与信用的变化,导致信贷资产业务面临信用风险,是银行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而消除或减轻信用风险亦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
分散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手段,而实际操作中银行则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贷款业务在地域、行业的高度集中,这是造成银行信贷资产业务难以避免的一个“信贷悖论”(Paradox of Credit)。
从内涵上讲,信贷悖论,又称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现代金融理论已经证明: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时应遵守信贷资产配置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防止授信太过集中,尤其在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时,分散化和多样化更是应当严格遵守的原则;
另一方面,出于谨慎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将信贷业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行业或领域,或是集中于比较了解的有限的老客户,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集中性的风险。
事实上,集中性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潜在风险,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下,集中性风险给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具体来看,造成信贷悖论的原因是多维度的,需要商业银行综合权衡考虑。
01信贷的“专业化”经营:信贷专家制度和信用风险抑制论的“双轮驱动”
基于经验法则和主观判断的信贷专家制度
信贷专业化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信贷专家制度主导下的行业集中、地域集中、产品集中和客户集中等表现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信贷管理过程是基于经验法则和主观判断的信贷专家制度,银行依赖大量具有专门知识的信贷分析专家来进行贷前信用风险评估,这些信贷分析人员通常积累了分析某一特定行业或某类特定客户的丰富经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受自身知识领域的限制,信贷分析专家倾向于向自身熟悉的行业和客户发放贷款,造成银行贷款发放具有很强的行业偏好性。
优质客户是众多银行争夺的对象,出于竞争的需要,银行必须尽可能地维护与优质客户的良好关系。如果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超出了银行基于风险分散化管理应有的贷款限额,银行往往难以拒绝。银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域限制而主要从事所在地的经营业务,这就使信贷组合具有很强的地域集中度。
在信贷专家制度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时,为了控制违约风险,必须由信贷专家根据信贷员(或称客户经理)提供的客户资信调查资料进行信用分析并评定信用等级,以此作为信贷决策、信贷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基准。
但是,首先,信用分析本身是一件艺术性极强的工作,而且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行业、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大,对客户的信用分析所需考虑的因素愈加复杂和多样。
同时,经济环境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信贷专家进行信用分析时的分析标准、分析方法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求一个信贷专家掌握所有行业或领域的信用分析经验是不现实的,在知识资源配置上也是不经济的。
其次,商业银行的信贷专家是相对稀缺的。虽然对整个商业银行而言,其所有的信贷专家可以覆盖几乎全部的行业或领域,但在单个分支机构(作为一个贷款决策单位)中,其信贷专家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地域限制、部门分割及高昂的交流成本使得信贷专家各自为战,无法实现整体协作。
基于风险管理的保守原则,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只有选择放弃某些不熟悉行业或领域的客户,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贷款过度集中的现象。
从未来发展趋势上讲,信贷专家队伍的建设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改革和有益探索:
第一、要将行政管理权与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分离,突破长期以来银行内部只要拥有行政管理权就自然拥有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的模式。
第二、要使专业人员审查审批信贷业务的权限有所差异,可根据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分为资深、高级、中级和初级信贷审查审批人员,每一级又可分为若干档次,使专业人员的审查审批权限拉开距离,并有一个较大的激励和晋升空间。
第三、要取消“职权终身制”,审批权限的大小完全根据其信贷业务人员的工作实绩,随时调整,专业人员一旦离开专业岗位,审批权限即被自动取消。
第四、要鼓励信贷专业人员职业化,制定一套符合职业信贷人员特点、有利于职业信贷人员成长的办法,引导信贷专家的信贷职业化发展趋势。
风险抑制论:传统风控文化的信贷价值引领
在风险抑制论的信贷文化价值指引下,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专家评定法,由一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专家,依据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权衡,决定是否贷款。
在专家评定方法中,目前已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衡量标准,如贷款审查“5C”原则,即审查企业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通过严格规范的信用评审程序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企业作为放贷对象。
二是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抵押、担保等方式,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从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思路来看,主要采取的是对信用风险较大的企业不予贷款,以回避风险;
或者是在发放贷款前或贷款中采取一些措施,如审贷分离、内控、稽核等控制信用风险。其根本的策略是回避和控制风险,尽量将信用风险高的贷款排除出商业银行的放贷对象。
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是尽量地抑制信用风险,其结果是导致放贷对象高度集中在某些行业、某些公司,无法消除商业银行的“信贷悖论”。
从抑制信用风险的视角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被动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基本模式,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业务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银行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改变这种消极的以抑制信用风险为手段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商业银行推动信贷资产业务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2信贷的“分散化”经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信贷风险,需要进行有效地分散!信贷分散化的核心就是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问题。资产组合理论的本质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资产管理理论的开端,影响了此后整个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方向。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表明,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其前提条件是投资组合的风险资产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性,也就是风险资产分散程度越高、相关系数越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越小。
基于这一思想,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业务时,应该增加贷款的数量,并且贷款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即涉及更多的行业和公司,所贷款的公司要尽可能分布更多的地区,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散贷款,以保证贷款业务的相关性尽可能低,这样可以更好地消除信用风险。因此,贷款业务的分散化,是商业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如图所示,根据“信贷悖论”的曲线图,当商业银行采取信贷专业化经营策略的时候,信贷专业化程度越强,单笔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越低,但信贷业务的集中度越高,信贷资产组合风险越大。与之相反,当商业银行采取信贷分散化经营策略的时候,信贷分散化程度越强,单笔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越高,但信贷业务的集中度越低,信贷资产组合风险越小。
二、如何“破局”?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理论架构支撑
“信贷悖论”的焦点问题就是“信贷集中度”的问题。面对信贷专业化经营和信贷分散化经营之间的“信贷悖论”,商业银行如何从理论层面进行“破局”?在西方国家,对于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具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主要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信贷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础是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组合管理理念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和金融管理实践的重要基石之一。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克维茨提出了不确定状态下的资产选择理论(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将“投资效用”作为评价资产组合的核心指标,而非单纯的收益或风险,为评价资产组合结构提供了方法。资产组合投资效用计算公式为:资产组合投资效用=资产组合预期收益-风险厌恶系数×资产组合收益方差。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投资效用与资产组合预期收益呈正比关系,与投资主体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资产组合风险(即收益方差)呈反比关系。相同的资产组合投资效用包括了无数组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及组合关系,并构成资产组合投资效用无差异曲线。最佳投资组合点(P)是投资效用无差异曲线和资本配置线的切点,又称为效用边界和资本边界的最佳结合点,适合积极型投资主体。最低风险组合点(G)为资产组合投资效用无差异曲线同资本配置线相交而且方差(风险)最小的交点,适合稳健型投资主体。资产组合理论不仅可以作为投资机构研究和评价资产组合配置的依据,也可以成为商业银行研究和评价信贷资产组合结构的理论基础。
信贷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资产之间的不相关性会减少资产收益的波动性,通过分散资产可以减少资产的风险。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众多的投资者在资产市场上的自由投资选择,最终会形成一个完全形同的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不同的仅仅是投资者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和财富状况选择各自投资在这个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上的比重。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学者继续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1963 年,马柯维茨的学生威廉·夏普提出了回报/波动性比率(又称“夏普比率”、“夏普测度”)计算模型(博迪等,2005),其实质是投资效用的相对数表示形式,它成为现代资产组合研究领域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目前投资者经常用它来评价和选择投资组合或投资基金。本世纪以来,著名的金融产品“搭积木法”的创始者、国际信用组合管理协会(IACPM)的推动者和执行理事史密森以及Felsenheimer 等(2009)、Gregoriou 等(2009)一大批学者分别出版了关于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过程、管理工具以及资本配置等有关理论进行了综合研究和推广。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指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为当代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引导者,在其 2004 年颁布的新资本协议中,针对信贷资产组合结构的管理与评价适时提出了一些监管指引。
这些指引对银行合理进行信贷资产组合结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是银行必须建立对包含各种信用风险的投资组合进行持续管理的体系以及监测授信组合的整体构成及其质量的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应提供有关授信组合的构成,包括识别风险集中度的充分信息。特别是各种资产组合的组成和质量信息,应使管理层能够迅速、精确地评估银行在各项业务活动中承担的信用风险水平,并确定银行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其信用风险战略。
二是信贷资产组合集中仍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风险集中有多种形式,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授信具有相似的风险特征就会产生风险集中。风险集中不仅存在于贷款发放中,而且存在于所有带有交易对象的银行业务中,还可能源于资产组合中各项授信之间更复杂和微妙的关系。
高集中度的授信使银行暴露在所有集中领域发生不利变化的风险之中。银行可能希望利用其在某一特定行业或经济领域的特长,或可能认定其承担的集中风险得到了足够的回报,对此银行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如额外风险加价、贷款出售、信贷衍生工具、证券化及其他贷款二级市场手段)来应对风险,但须识别和管理这些手段本身的风险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控制程序,应避免仅仅为分散风险而与其不了解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或从事不熟悉的授信活动。
三、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初阶”:贷款发放阶段的“破局”方法
我国银行信贷发展历程分为对单笔贷款管理、对授信进行限额管理,再到把全部贷款看成一个组合加以管理三个阶段。传统信贷管理方法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分为三个层面,即对独立贷款事件的管理,对贷款组合的管理和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将积极贷款组合管理策略分为贷款交易、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三个阶段。
总结起来,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信贷发放阶段的组合管理和贷后资产管理阶段的组合管理。当前在信贷发放阶段主要依靠控制信贷的投放方向进行组合管理,在资产管理阶段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从贷款的生命周期看,商业银行可以在贷款发放阶段积极主动作为,控制贷款集中性的问题。
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的“初阶”,也就是第一个阶段,即信贷发放阶段的组合管理。在信贷发起阶段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组合风险量化分析和以限额管理、信贷政策、银团贷款为主要手段的维度管理。例如,银行通过风险限额管理来控制贷款的集中度,通过银团贷款来分散贷款集中度。
风险管理模型
当前已经开发了较多组合风险测度模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大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结合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基于期权定价技术的KMV模型、基于风险价值VaR的Credit Metrics模型、基于保险精算的Credit Risk+系统以及以宏观模拟为基础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风险限额控制
限额管理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实践中比较常用的组合管理方式,主要用于规避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在对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设定风险限额的方式进行管理资产组合。学术界提出的单一客户集中度风险计量方法主要有敞口比率法、基尼系数法、HHI指数法(即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基于ASRF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基于Credit Risk+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等。后两种模型调整方法因对数据质量要求高且运算过程非常复杂,在实践中较少应用。敞口比率法是计算出银行机构前几十大客户(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一般要求计量前十大客户)的敞口总额,并要求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
基尼系数法是比较单个敞口对资产组合的贡献度与平均贡献度之间的差异,如果系数接近0,说明组合中各个敞口分布均匀;系数接近1,说明组合高度集中。HHI指数法定义为组合内各单一客户资产敞口比重的平方和,HHI指数接近1,说明单个或数个客户在资产组合中所占比重较大,存在客户集中度风险;HHI指数接近0,说明资产组合分散化程度高。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如果HHI指数≤0.05,说明该资产组合中客户较分散,客户集中度风险较小。在实践中,敞口比率法、HHI指数法等非模型方法因计算简便,运用较广。
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当前我国银行实践中常用的手段。信贷政策一般是从行业和区域等维度对信贷发放环节进行指导,这是目前国内银行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信贷政策将行业分为倾斜类、支持类、审慎类和禁止类等类别,制定相应的信贷管理规则。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组合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团贷款
在信贷实践中,商业银行对单笔大额贷款可以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银团贷款,也称辛迪加贷款(Syndicated Loans),是以银团形式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贷款方式。
在标准的银团贷款中,一组银行按照一定的条件联合起来为客户提供大额融资服务,银团贷款的牵头行通常提供贷款的包销承诺,保证客户能够获得所需资金。
筹备和组织银团贷款的一家银行称为牵头行。牵头行组织参与银团贷款的银行,并通过协商分配贷款份额。银团贷款解决了银行对单一借款人和贷款项目总风险暴露过高所乘胜的信用风险过度集中的问题,提高了信贷组合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
四、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进阶”:贷后资产组合管理阶段的“破局”方法
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进阶”,也就是第二个阶段,即贷后资产管理阶段。为了解决“信贷悖论”问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了推进和完善,主要是从转移信用风险的视角,形成了三种对银行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较为有效的管理工具: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和信用衍生品交易。
目前,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等是贷后资产管理阶段的主要工具方法。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信贷资产证券化种类很多,其中抵押贷款证券是证券化的最普遍形式。
信用衍生产品是指用来分离、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的总称,交易双方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来增加(或减少)对某一经济实体的信用风险暴露,主要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指数CD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等产品。我国当前已有的工具主要包括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1信贷资产转让
如图所示,信贷资产转让交易是信贷资产购买者通过支付对价,将直接的借贷关系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信贷资产购买者。
交易完成后,商业银行的权利将转移给信贷资产购买者,该购买者不仅仅得到了利息的收益权,而且也拥有一些对于借款人的直接行动的权利,借款人将按比例偿还本息给购买者。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产出售方,将其持有的信贷资产的全部权利或部分权利转让给购买方,信贷资产购买方一般是机构投资者,如几个愿意承担风险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组成银团,信贷资产的借款人将把偿还的本息按期、按比例偿付给购买方。
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业务已演变成银团贷款一级市场分销交易与银团资产二级市场转让与交易两级业务,实现了信贷资产业务的动态组合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业务的集中度,并调整和改善了客户结构,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信贷悖论”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信贷资产证劵化
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贷款组合成若千个资产库,出售给专业的融资公司,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具有充分流动性的资产抵押债券,从而提高贷款资产的运行效率,降低信贷运作风险,优化资源配置。资产证券化业务最初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住宅抵押贷款市场。70年代之前,美国市场利率波动很小,而且在相当严格的管制体系下,金融机构在各自的有限范围内享受着相当稳定的利差收益。
1969年开始,关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高利率政策,使市场利率水平不断上升,而商业银行机储贷协会等金融机构却受到《Q条例》的限制,其存款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的差距加大,因而竞争实力下降,经营状况恶化。为摆脱这一困难局面,从事存贷款的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盘活其资产(主要是债权,尤其是住宅抵押贷款的债权),以改善其经营状况。
同时美国的三大抵押贷款公司:联邦国民抵押协会(通常被称为“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在金融界通常被称为“房地美”)和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已经从金融机构的手中收购了大量的住宅抵押贷款,并且为许多金融机构的住宅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为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转嫁利率风险,获取新的资金来源,上述三大公司和从事住宅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纷纷将其所持有的住宅抵押贷款按期限、利率等进行组合,以此组合为担保或抵押贷款,发行抵押债券,从而实现了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随着美国资产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也日趋复杂。
资产证券化从广泛意义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贷款、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租约、应收账款和其他缺乏流动的资产包装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具有投资特征的带息证券( Frank J. Fabozzi,1991)。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具有广泛范围的过程,而证券化技术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因此,“一切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的产品均可以证券化”。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其持有期间,如果没有发生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则会持续获取较为稳定的现金流。现代商业银行为转移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如利率风险,用证券化技术处理信贷资产及其稳定的现金流,成为其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的信贷资产,按照某种共同的特质汇集成一个组合,并通过一定的证券化技术将该组合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过程。
如图所示,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将其信贷资产组合从其表内业务中剥离出来,出售给特设目的机构SPV,由 SPV 对剥离资产组合进行打包,并设计成证券化产品出售给投资者,据此获得发行收入,而其信贷资产的本息则由中介服务机构收回并支付给投资者。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为流动资产转移给投资者,该信贷资产隐含的信用风险则转移给购买证券的投资者。商业银行改变了发放贷款并持有到期的模式,通过转移信用风险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实施适当的抑制信用风险措施即可,而不必以牺牲客户关系等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
3信用衍生品
信用衍生品交易是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等类似的存在信用风险的业务,通过一些金融创新手段,将其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并将其出售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实现风险转移的目的。这里,商业银行属于信用风险转出者,而承担风险、投资信用衍生品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信用风险接受者,信用风险转移者将向借款机构发放的贷款或类似存在信用风险的业务或产品,采取一定的方式交给信用风险接受者。对转移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通过支付定期费的方式,获取信用风险接受者对发生的信用事件进行补偿损失的方式,转移出信用风险,这一过程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交易模式。
当前,常见的转移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品类型有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等,尽管不同信用衍生产品所包含的内容、所给出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其本质的属性均是一种围绕信用风险转移的过程。信用衍生品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引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信用衍生品可以分离贷款的信贷风险,通过表外活动改变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信用衍生品交易和合成信贷资产突破了信贷组合管理的约束条件,成为积极信贷组合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长声明:本文《[辛迪加贷款]必看!风险经营逻辑下的信贷悖论及破局》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