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联财小额贷款]粤港澳大湾区公务航空新观察
一个足以对标国际知名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珠江口正迅速崛起。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跨省(市)基础设施的接连建成开通,加之不断推进的机场群建设,在发挥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让近年蓬勃发展的公务航空迎来新契机。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知名湾区发展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大密度、多层次的航空运输体系。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围绕运输机场打造世
一个足以对标国际知名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珠江口正迅速崛起。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跨省(市)基础设施的接连建成开通,加之不断推进的机场群建设,在发挥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让近年蓬勃发展的公务航空迎来新契机。
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知名湾区发展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大密度、多层次的航空运输体系。
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围绕运输机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同时,也兼顾发展包括公务航空在内的通用航空,以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对高效率、个性化出行提出的新要求。
从“处女地”到“第三极”
有着30多年民航从业经历的常秋生,是中国最早一批公务机行业的从业者。在2017年成立天成商务航空之前,他在深圳执掌过拥有亚洲最大机队规模的公务机公司长达10年时间。
二次创业的常秋生,回想起2006年初到深圳创业的场景,依旧满怀感慨。“那个时候,很多公司确实没有接触过公务机,跟这些公司谈公务机业务很难”。在洽谈业务的过程中,常秋生多次因客户不了解公务机及其运营模式而碰壁。
彼时的深圳、广州,尽管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公务机”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太新鲜。在香港,公务航空起步更早一些。因此,常秋生接触的早期客户大都是香港的知名企业。
事实上,当公务机购机热潮在10年前的中国刚刚掀起时,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并不逊色于北京和上海。
与北京、上海等区域市场在初期就“高歌猛进”式发展有所区别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公务机业务起步早,但初期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南、北方客户消费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市场的不同特点。”总部位于深圳的亚联公务机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嘉业认为,“珠三角地区的潮商、粤商接受新事物虽普遍积极,但也很谨慎。他们购买公务机会建立在充分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需求进行消费。”
务实理性的消费习惯也体现在深圳等地早期引进的公务机机型上。与北京、上海等地多引进湾流G550、达索猎鹰7X和庞巴迪环球6000等大型超远程公务机不同,湾流G450、庞巴迪挑战者850和豪客4000等中型公务机更受珠三角地区客户的青睐。
不过,伴随着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实力强、体量大的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型甚至超大型公务机的拥趸,如广州恒大就引进了空客公务机ACJ。
起步阶段的“缓”成就了发展后劲儿的“足”。朱嘉业认为:“与北方市场发掘较为充分相比,南方市场有更大的空间,将呈现出高增速趋势。”他非常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公务航空市场的发展前景。
2011年~2013年,珠三角地区的公务航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队规模迅速扩大,运营商“争先恐后”地涌现。这也与全国其他市场的节奏基本一致。
到2014年,除香港、澳门外,以深圳、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公务机保有量超过40架,机队规模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
到2018年,据香港亚翔航空的数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近30家公务机运营商,机队规模超过200架。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机机队规模占整个大中华区公务机总保有量的35%,其中香港140架,澳门10架,其余分布在深圳和广州。
从数据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公务航空“第三极”已名副其实。
从“明争暗斗”到合作共赢
在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香港机场和澳门机场共同打造而成的机场群,是该区域公务航空运营的基础。在机遇面前,五大机场即便定位分工明确,也从未停歇过在公务航空领域的“暗斗”。
在香港机场运行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深圳、广州、珠海和澳门四地机场“软硬兼施”,提高保障能力,拓展公务机业务。深圳和广州在2017年相继投入使用了新建的FBO(固定基地运营商)设施。这些新增的硬件设施水平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甚至领先整个亚太地区。
保障资源相对充足的珠海机场,过去几年则一直为开放国际口岸奔走,以开放的心态随时开展公务机业务。
与机场间的“暗斗”相比,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30多家公务机运营商则处在“明争”状态下。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位于香港的境外运营商;另一派则是位于深圳和广州的境内运营商。
“竞争肯定避免不了”。2017年将公务机业务从北京拓展到深圳的飞享者(深圳)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告诉记者,“近两年,珠三角地区涌入多家运营商,但飞机数量增加有限,加剧了市场竞争”。
在常秋生看来,无论是公务机托管,还是公务机包机,目前市场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市场乱象。
以托管业务为例,由于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运营商们都在市场上“抢飞机”,乱打价格战不仅缩小了运营商的盈利空间,也让后续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与境内运营商相比,境外运营商尽管在产品和运营模式上更加成熟,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运营会受到航段数等方面的限制。同时,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这一区域的公务机运营商普遍面临运营成本高昂的难题。
亚洲航空业务发展总监洪运升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机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香港运营的130多架飞机为例,多数用于区域性飞行的公务机年平均飞行小时在200小时~300小时,而只有很低比例的公务机经常用于全球性飞行,年飞行小时达到或者超过500小时。这与欧美市场公务机年平均飞行600小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和公务机运营商都逐渐意识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共同做大市场是该区域公务航空发展的出路。
常秋生现在就倡导在运营领域构建一个横向的相互支援体系,通过航材共享、飞行员有序流动等措施,保障运营更顺畅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境内外运营商需要加强交流”。何伟主张通过协会等平台加强与政府和机场间的沟通,以持续改善运营环境。目前,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已经有进展。如经过亚洲商务航空协会(AsBAA)自2016年以来的持续努力,香港机场日前增加了每日繁忙受限时段的公务机起降时刻。
走出大湾区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常秋生就把天成商务航空的机队规模扩大到了10架,这在业界是惊人的速度。这一次,他没有把目光仅仅投向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据他介绍,目前的客户多数来自境外,飞机的注册地除中国内地外,还包括美国、开曼群岛、阿鲁巴和圣马力诺等。
同样,亚联公务机也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朱嘉业表示,东南亚市场是亚联今后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8年以来,亚联已经新增了来自菲律宾、柬埔寨等地的华裔客户。
“东南亚市场的机会特别多,各类投资蜂拥而至”。据朱嘉业介绍,“印尼、越南等地除了有众多的华裔投资者外,也有很多当地的隐形富豪,数量甚至比国内还多。”
而身在香港的洪运升似乎有着更大的“野心”。“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不能被打造成中国的‘开曼群岛’,成为世界主要的公务机集中注册地、飞机租赁市场和航空金融中心?”洪运升认为,“香港、澳门在税收等方面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融资租赁业前景广阔,如果有配套政策的支持,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爱尔兰、新加坡等进行竞争”。
“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务机和公务航空不能完全被看成挣钱的行业,而应被看成是连接世界的工具。”洪运升认为,“不仅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国家都应该更加重视公务航空业的发展,公务机能够方便境内外投资者进出中国,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交通工具。”
洪云升的建议并非没有依据。截至2017年底,大中华区保有512架公务机,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飞机并非注册在中国,而是选择美国或一些热门的离岸注册岛。
据洪运升估算,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0多架公务机,有超过75%的飞机注册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外。
在洪运升看来,这样的财富流失,不仅体现在飞机交易本身,还会在运营环节上延续。如在香港运营的香港籍或外籍公务机,在维修时本可以到具备维修能力的中国内地MRO,但由于注册地限制而出现的资质问题,他们不得不飞往新加坡或者更远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区域内公务航空发展在积极向外探索的同时,也在往内延伸,寻找更多联合中国内地的发展机遇。
多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资运营商就在几年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将业务成功拓展至中国内地。如2015年瑞士高杰公务机公司(GlobalJet)与中国精功集团在浙江成立了合资公司,完成了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布局。
其实,不仅仅在运营领域,在公务机维修和地面保障等更广阔的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航空经营者正在积极“走出去”。
前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飞享者,后期就计划将公务机维修业务向中南、西南地区延伸。何伟告诉记者,“与武汉、长沙、昆明、重庆和贵阳等机场或维修单位合作,搭建公务机维修平台,虽业务量不大,但有利于区域公务机维修网络的构建,也能降低成本”。
高效、便捷是粤港澳大湾区客户使用公务机的初衷。如今,运行更顺畅、成本更低廉,这些新的发展诉求则延续了该区域公务机用户的务实与致用。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腾飞的公务航空,将有望乘势发力,不断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公务航空舞台的中央。
站长声明:本文《[亚联财小额贷款]粤港澳大湾区公务航空新观察》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