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贷款]为何说关羽兵败襄樊是注定的结局?各种矛盾大集合,焉能不败?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确实是一场非常糟糕的战争,观察它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这场战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既有蜀汉集团内部的自身矛盾,也有和盟友东吴之间的矛盾,就像同时有两把锥子从内部和外部同时用力冲击蜀汉集团一样,种种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那么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确实是一场非常糟糕的战争,观察它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这场战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既有蜀汉集团内部的自身矛盾,也有和盟友东吴之间的矛盾,就像同时有两把锥子从内部和外部同时用力冲击蜀汉集团一样,种种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那么都有些什么样的矛盾呢?从三个方面来逐一论述。
①、围绕着荆州的利益冲突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还是好朋友,尽管他们的盟友关系不是那么牢靠,仅仅只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走到一起。那时候的刘备依然还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游走集团,但这一切在赤壁之战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折戟长江赤壁。
这一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刘备也因为这个契机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被一拆为三,曹操占据了以长江为界限的北部南阳郡和江夏郡,孙权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南阳郡和江夏郡,刘备虽出力最少,但收获最大,他借着孙权北上攻打曹操部时南下攻打荆州南郡,因此占据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
当时有这么一个情况,由于孙权方面为了减轻自己在荆州方面的军事压力,在鲁肃的建议下便将自己占有的南阳郡南部地区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当时刘备借的是南阳郡。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鲁肃传》;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三国志·程普传》
刘备借走南郡以后,得以将南阳郡和南边的四郡连成一体,东吴的对曹操的军事压力也减轻不少。按理来说本来是共赢的事情,但是随着刘备平定益州以后,这种共赢关系出现了破裂,那就是刘备不愿再将南阳郡还给孙权,而当时孙权也狮子大张口,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被刘备以凉州没有收复为由拒绝,孙权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三郡,并占领三郡,而刘备也亲自带兵到公安准备和孙权作战,但在这个时候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刘备担心两线作战,因此和孙权议和。
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三国志·吴主传》
自此,刘备和孙权在荆州方面的利益争夺暂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荆州的利益矛盾却并没有化解,东吴方面已经将占有荆州纳入自己的战略发展计划里,这因此成为后来孙权发兵偷袭关羽的一个大背景。何以见得当时孙权对荆州志在必得呢?
建安二十二年,孙权秘密投降曹操,彻底站在了刘备的对立面,这正是他和刘备在荆州产生利益冲突的结果,最终导致昔日的敌人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为盟友,昔日的盟友成为了敌人。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吴主传》
②、襄樊之战中关羽激化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羽没有妥善处理好自己和孙权方面的关系,也为将来的失败埋下了祸端。尽管从表象上来看,刘备和孙权已经站在了对立面,关羽没有理由继续修好和孙权的关系,他也没有权力这样做。但是他做了两件事,无疑激化了和孙权的矛盾,他做的这两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也足够让孙权勃然大怒。
辱骂东吴使者
在襄樊之战爆发前,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为自己的儿子求婚,因为关羽有一个女儿,不确信孙权的这个举动是否在透露友好信息。大概率来看可能只是一个政治联姻,就像当初刘备借得南阳郡以后,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从亲情上来说,刘备还是孙权的妹夫呢。不过在利益面前这种亲情多半并不牢靠。
当时东吴的使者抵达荆州向关羽表明来意后,被高傲的关羽一口回绝,他不仅拒绝孙权的请求,而且还辱骂了东吴使者,这种低智的外交手段无疑恶化了和孙权的关系,将孙权树立为自己的敌人。按理来说,关羽选择拒绝无可厚非,但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荀子》中说“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关羽传》
关羽的做法显然在某种意义上坚定了孙权要赶走刘备在荆州的决心。
盗取孙权粮仓
襄樊之战爆发后,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方面数万人,由于缺乏充足的后勤保障(主要是糜芳等人支援不力)。导致关羽方面很快陷入了粮草不济的尴尬处境,当时关羽做了一个什么选择呢?就是盗取了孙权在湘关的粮草,这让孙权很生气,出兵荆州的决心因此不再动摇。
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资治通鉴》;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三国志·吕蒙传》
这件事因此为孙权方面出兵荆州提供了借口,虽然这件事并不是孙权出兵荆州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孙权还是想要把荆州据为己有,而这件事恰恰为孙权提供了借口。当时关羽还没有取米的时候,吕蒙就已经向孙权上奏说: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三国志·吕蒙传》
但正如前文所说,关羽的制造的这些矛盾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围绕着荆州的利益冲突。但总归来说,这些矛盾也是导致关羽最终失败的一个因素。
③、蜀汉集团内部的矛盾
除了蜀汉集团在外部和孙吴的矛盾以外,蜀汉集团内部也有自己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简单来说就是博士仁和糜芳的投降,假如说当时博士仁和糜芳没有投降的话,关羽大概率能够守住一点刘备在荆州的地盘。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关羽传》
关于糜芳和博士仁的投降,一直以来的说法都是由于关羽素来轻慢他们,而这两人在后勤保障上又出现了问题,因此关羽放出话来要处罚两人,最终导致两人投降了孙权,而关羽自己也没有了退路。且对这件事的内因不做深度的探讨,可见蜀汉集团内部本身也是矛盾重重。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关羽作为荆州地区的领导者,不体恤下属,态度傲慢,这极为不利于内部团结。导致领导层和下属之间出现间隙,最终导致糜芳和博士仁消极工作,不愿全力调配物资支援关羽,这恐怕也是当时关羽迫不得已去盗取湘关米的缘由。
实际上透过襄樊之战我们还不难看到蜀汉集团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治结构不稳定,松散,无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如成都方面和荆州方面似乎完全是一个相互独立的存在,两者之间缺乏遥相呼应的有效沟通。
这个例子可以通过上庸、房陵两郡在襄樊之战中拒绝出兵援助关羽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关羽作为荆州方面最大的领导者,却无法调动刘封和孟达。整个调度系统简直就是一锅粥,各自独立作战,互不统属,关键糜芳两人还在后方捣乱,上庸明明和关羽所在的位置连成一线可以协同作战,但是偏偏无所作为。
更要命的是荆州和刘备所在的成都完全处于“失联”状态。
成都和荆州的“失联”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刘备夺取汉中以后的事情,这属于关羽自己的举动,没有和刘备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家不难发现刘备方面完全隐身了,相比较于曹操、孙权的动作频繁,刘备和诸葛亮安静的实在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没有任何的一个建议,一个支援,一个命令,在襄樊之战期间,成都方面完全隐身了。因此可以说关羽完全就是在孤军作战,先是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方面反应迅速,先是派遣于禁、庞德前往支援,后又派遣徐晃所部增援。
孙权方面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打着算盘准备插手荆州,这就有了后面的偷袭。而反观刘备和诸葛亮方面,平静的实在反常,即便成都和荆州通信不畅,或者说襄樊之战打的仓促,时间短,刘备方面来不及反应还情有可原。
然而实际情形是襄樊之战从七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结束,整整五个月的时间,为何成都方面毫无消息,毫无反应,仿佛就像失联了一样。五个月的时间难道不足以将消息传到成都?或者说成都方面知道这个消息后不以为然,认为关羽一定会打胜仗,又或者认为东吴不敢偷袭?
而且当时刘备已经占据汉中,并且将势力推进到上庸、房陵一带,假如刘备要支援关羽是很快的事情,直接可以从汉中出兵,出上庸、房陵然后南下支援关羽。但很遗憾,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成都方面的任何动作,尽管考虑到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恐怕也无力支援关羽方面。
但这种异常沉默的局面无疑也是让人十分惊诧的,还是说刘备顾虑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不愿过度干预关羽的行动?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或许关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襄樊之战是一个无比错误的选择,在缺少来自大后方作为支援和保障后,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最终造就了关羽必然的失败。
这或许证明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真理性,显然蜀汉集团并没有准备好北伐的条件,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场襄樊之战的失败就彻底断送了蜀汉集团的未来,令人唏嘘。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站长声明:本文《[襄樊贷款]为何说关羽兵败襄樊是注定的结局?各种矛盾大集合,焉能不败?》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