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贷款]为何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的疫情贷款申请如此敏感?
文/魏琪[钉科技述评]日前,路透社报道称,中国300多家企业正在寻求总计至少574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申请相关贷款的企业包括美团、小米、360、滴滴、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报道称,小米正寻求50亿元贷款,美团点评寻求40亿元贷款,奇虎360
文/魏琪
[钉科技述评] 日前,路透社报道称,中国300多家企业正在寻求总计至少574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申请相关贷款的企业包括美团、小米、360、滴滴、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
报道称,小米正寻求50亿元贷款,美团点评寻求40亿元贷款,奇虎360寻求10亿元贷款,旷视科技寻求1亿元贷款,滴滴寻求5000万元贷款。
消息一出,引发了舆论强烈质疑。钉科技观察发现,舆论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资金用途和贷款规模的匹配问题。
比如,报道称,小米寻求50亿元人民币贷款,名目是“用于生产和销售包括口罩和温度计在内的医疗设备”;美团点评申请40亿元贷款,名目是“部分用于帮助为疫情中心武汉的医务人员提供免费食品和送货服务的融资”。
无论是直觉判断还是科学衡量,按照报道所称,两家企业申请数十亿元的贷款,似乎都有不妥。从小米贷款名目来说,应该用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资金,至于美团用的“部分”就值得推敲。
二是,披露的企业大都实力强大,现金流充沛。
以美团、小米为例,二者都是上市公司,美团市值在5000亿元以上,小米在3000亿元左右,都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企业。从现金储备来看,2019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美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储备为151亿元,而小米的现金储备更是高达500亿元以上。
既然规模巨大,现金流充足,为何还要申请大额贷款呢?
其实,钉科技认为,以上质疑还只是表象,舆论更深层次疑问是,与这些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能否有足够多的支持?毕竟对于银行来说,给大企业放贷,风险小、收益大。
此次疫情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但相比美团、小米这些巨头,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更需要金融财税政策的支持。
舆论质疑的潜台词是,国家的优惠政策会不会被大企业挤占,而真正需要大力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却得不到帮扶,形成“强者多吃多占,弱者加速死亡”的不利状况。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大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中小微企业的活力越大,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在这个消息出现之前,已经有一些中小微企业公开了经营的困境。比如,魅KTV投资人、桔子水晶酒店创始人吴海在其个人号中发表了《哎,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称按照自己企业当年现金余额,如果一直不开业,只能再支撑2.176个月。
目前来看,行业巨头的业务虽然也遭遇冲击,但毕竟他们的实力雄厚,具备短期抗风险能力,且当疫情稳定后业务会很快复苏。即便是为了抗击疫情,难道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的小米,还办不起一个生产口罩、体温计的工厂?
其实,钉科技认为,大企业在“不缺钱”的情况下融资、贷款,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比如资金雄厚的华为去年也传出在国内通过发债的方式融资300亿,因为“发债成本低”。对于大企业来说,在发展的顺境时增强现金储备,可以理解,也不是坏事。
只是,大企业以对冲疫情影响或者支援“抗疫”的名义,去申请大额“融资成本低”的贷款,则值得商榷。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专款专用”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到挤占中小微企业发展资源的问题。
对于这个消息,360公司已经公开予以否认,表示公司从未申请政府贷款,用于购买医疗物资或投入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相关APP开发之用。而美团、小米、旷视科技等企业还未直接否认。
对于互联网巨头或者银行机构而言,不应抱怨舆论对他们过于严苛,因为大多数的态度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均”,不是平均,而是公平。(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网”)
站长声明:本文《[互联网贷款]为何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的疫情贷款申请如此敏感?》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