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小能手网首页
  2. 创业贷款
国家反诈骗中心app下载

[南京贷款]南京的文化 南京的人

我曾看到植物学界的一个观点,在没有改变植物自然属性的情况下,南京是北方植物所能移植的最南端,是南方植物移植的最北端。这一观点暂不论时移境迁后是否需要修正,借用这一植物学的观点来观察南京人的形象定位,颇有相通之处。在北方人眼中南京是“江南人”,而在苏南、沪杭地区人的眼中,南京更像是北方人。南京人有北方人待人的豪爽,也熟谙南方

我曾看到植物学界的一个观点,在没有改变植物自然属性的情况下,南京是北方植物所能移植的最南端,是南方植物移植的最北端。这一观点暂不论时移境迁后是否需要修正,借用这一植物学的观点来观察南京人的形象定位,颇有相通之处。

在北方人眼中南京是“江南人”,而在苏南、沪杭地区人的眼中,南京更像是北方人。南京人有北方人待人的豪爽,也熟谙南方人做事的规则。南京人确实是“南人北相”,在心里也从未认同自己是江南人。

江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专有名词。每当提起“杏花、烟雨、江南”。人们印象中会浮现岀:潇潇春雨中撑起的一把油纸伞,文人雅士手中收放自如的杭州折扇,金灿灿的油菜花间姑娘们那身蓝印花布的衣裳;是摇荡于水乡间的乌篷船,是山色空濛的西子湖,是曲径回廊的苏州园林,是糯糯的吴侬软语。正如学者叶千华所说:“江南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 而这一切的文化符号和鮮明的地域特征都与南京无关。

请葛亮出使东吴时曾赞叹:“钟阜龙蟠,石头虎踞,乃帝王宅也”。历史的结局却告诉我们,诸葛武侯所相中的两块风水宝地南京和蜀中都有着相似的格局,相同的悲剧命运。唐代诗人刘禹锡哀叹“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五代后蜀花蕊夫人羞愤地怒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长江天堑和雄关栈道从来就不是铜墙铁壁,所谓的地理优势若不时时警省,反而会消磨掉英雄壮志,让人失去了进攻的血性。南京与蜀中验证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规律。

滚滚长江割裂了南京与徐蚌的中原文化,苏北的淮扬文化,皖南的徽卅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东边的山丘也阻隔了与太湖流域江南文化的自然融合,但南京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显而易见。

陈之凡先生在《剑桥导引》中写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形成一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形成一点文化”。南京的历史不断地被撕碎,南京的王朝也总是命运多舛。每次积攒起一点文化,续上一段文脉,转眼间便被战火摧毁的支离破碎。但南京却总是在中华文明生死存亡之际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血统,延续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南京历朝历代均是科举的重地,是人文荟萃的中心。然而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没有彰显出东南文化的领袖地位,反倒催生出了十里秦淮青楼烟花的繁华,传扬着“秦淮八艳”的美名。在杜牧的眼中,在朱自清的笔下,在余秋雨心中,南京给予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六朝金粉,十里秦淮”吧?

南京的文化犹如一城窖藏数千年的美酒,醇厚、平和,虽失了些冲劲,少了点烈度,却更契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精神。

南京的文化蕴藏在一行行法梧桐遮蔽的浓荫大道间,散落于淮海路、虹桥、长江路那些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里,遗存于瞻园中那块宋徽宗留下的“仙人峰”上,是梵音袅袅的鸡鸣古寺,是徽墨书香的金陵刻经处,是气势恢宏彰显着皇都威仪的中华门城堡,是静卧在巍巍钟山间世人仰慕的中山陵园。

南京是一座充满着烟火气极富生活气息的城市。南京人爱吃,吃的混杂,吃的实惠,吃的豪放。为了一样美味,从江南到江北从浦口到六合乐此不疲。

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袁枚的《随园食谱》中你能读到南京饮食文化的丰富和精彩。

南京不仅仅有鸭血粉丝、辣油馄饨,更有上溯明清近到民国荟萃于此的南北大餐。大三元的粤菜、曲元酒家的湘菜、四川酒家的川菜、绿柳居的素食、江苏酒家的淮扬菜、晋阳饭店的山西菜、马祥兴的清真菜,还有鸡呜酒家的汤包,刘长兴的面条、莲湖糕团店的甜点,菜系纷呈,无一不精。

这些当年最精致的菜肴,最顶级的厨师和历经百年的老店,或许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散若云烟,然而那些精美的菜品,精妙的厨艺,却散布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正如南京那厚重的文化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扎根下去。

多灾多难的南京历史,给这座城市打下了一层悲情的底色。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塑造了南京人的性格,规定了南京人的文化精神走向。

外地人谑称南京人是“南京大萝卜”,隐喻着南京人的平庸、实心眼、缺少灵活机变。南京人的实心眼是待人的热情厚道,做事的踏实谨慎。南京人所谓的缺少机变,是因不愿意多事而横生事端,不愿意偷奸耍滑而平添麻烦,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处事智慧。相比于苏南人的精明,上海人的傲娇,苏北人的张扬,南京人低调内敛,吃苦耐劳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南京人包容宽厚,谨守规矩,是最好的员工,也是极好的合作伙伴。

余秋雨在《五城记-南京》中写道:“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南京话在古代发音是否像今天这么生硬不得而知,但南京话在明清两朝都是官话,只是民国确立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后,南京话才退为地方方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根基,语言也是一个区域地位的象征,就如上海人无论到哪里落户,孩子无论出生在何处,在家里一定要讲上海话。这是一种对家乡文化的自信。

从东晋开始,南京就成了一座移民的城市。在历史上南京惨遭过五次屠城和一次日军对三十万平民的大屠杀。一次次被战火摧毁过的城市,只余下一座空城,满城血腥。每次王朝更迭,每次战争之后总是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这些脱离了原有家族和熟人社会约束的新南京人,便少了许多的顾忌,而掌握着封建时代基层管理权和文化影响力的士绅,在南京强大的官僚体系和勋贵阶层的挤压下,从来就没有过话语权。这也使南京的平民缺了文化的教化和行为的规范,常用日常的语言将压抑的情绪极度的宣泄。曾经被尊之为“金陵雅言”的南京话便在不知不觉中夹杂进了大量粗俗的口语,使得今天的南京话与这座有天下文枢之称的古城形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拉低了南京人的层次。

南京的文化似乎向来就对女人给予了充分的包容。明朝中叶有些疯魔的李贽引领起“男女平等”的风气,仰慕他的汤显祖在弃官回乡后潜心创作,塑造了一位勇敢追求爱情的官宦小姐杜丽娘形象,给无数的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一百多年后曹雪芹满含悲悯地描述着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命运,之后任性的老头袁枚在他的随园中公开大量招收女弟子,并引为红颜知己。此风一开,即成范例。

从此南京城中女子朗朗的读书声,便延绵不绝一直到了民国。民国二年成立的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28年,年仅35岁的吴贻芳博士接任女大校长,在她的领导下金陵女大跃升于中国一流大学之列。南京女子身上拥有着这座古老城市难得的胆气,她们自由、独立、不依附于男子,比男人们更加的果敢坚韧更具有担当。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符号,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文化的软实力对人才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人说过:“资本是投向人才的,人才是流向环境的”。南京选择跨江发展无疑是明智的,江北不仅有平整的土地,更有对安徽沿江地区和苏北地区较强的文化优势,周边地区对南京的扩展,会有较好的文化认同感。如果在江南,恐怕南京的影响过不了镇江,没有文化的认同对吴语区的辐射和融合注定是无法成功的。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最后都会沉淀为一种人格”。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东南首府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正统文化意识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流心态。南京意识上仍显得有些保守,形式上又急于显示城市的现代化,忽略了文化挖掘提升和宣传。江南地区自古亦农亦商,商业环境宽松,民间文化活跃,具有开拓精神。南京太专注于现实了,只在意眼前的利益,已没有人想起抬头仰望一下那片璀璨的星空。看看月亮是否有点旧,醒悟到日子才是天天新。好在这座城市仍然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3月18日一位叫洪烛的南京人走了,他曾留下的几行诗,让我久久地沉思。

”一本书被焚毁,所有的页码依然重叠,只不过颜色变黑。不要轻易地翻阅了,就让它静静地躺在壁炉里,维护着尊严”。

作者:乔国庆

站长声明:本文《[南京贷款]南京的文化 南京的人》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17009.html

联系我们

QQ:7829828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8298281@QQ.com

工作时间:9:00-23:30,节假日无休

鲁ICP备202300128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