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贷款]独家丨那些值得铭记的事!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十大事件(2003-2018)
导读15年前的2003年6月27日,一份文件影响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轨迹,对中国农村经济变革产生深刻影响。这份文件就是由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随着文件的发出,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改革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徐徐拉开帷幕,它将撬动已经亏损长达十年的农信社的全面改革。历经15年的风云变幻、改革创新,农信社系统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来感受改革对农信社究竟意味着什
导读
15年前的2003年6月27日,一份文件影响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轨迹,对中国农村经济变革产生深刻影响。这份文件就是由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随着文件的发出,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改革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徐徐拉开帷幕,它将撬动已经亏损长达十年的农信社的全面改革。
历经15年的风云变幻、改革创新,农信社系统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来感受改革对农信社究竟意味着什么?
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亿元,不良贷款514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36.93%。自1994年至200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10年亏损,2002年当年亏损58亿元,历史亏损挂账近1500亿元。
2018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32.27万亿元,负债总额29.91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1万亿元,小微贷款余额8.02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90.48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1.4%。
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共同回顾和梳理,在这15年中那些值得铭记的事、那些不能忘怀的人,共同走好已经扑面而来的下一个15年。
1.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正式启动
事件: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
媒体观察:
国发15号文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开始。
文件确立了新的改革方向:农信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把信用社的管理交给省政府负责,通过省级联社,对信用社实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
试点省份扩大至吉林、山东、江西、浙江、陕西、贵州、重庆、江苏8个。
2. 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农信社改革
事件:2003年9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办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借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媒体观察:
根据这两份管理办法,央行发行1650亿元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用以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账亏损。
这一数字是农信社改革前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的一半。
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亿元,不良贷款额达5147亿元,占比36.93%。
农信社的状况可谓“满目疮痍”。
国家“输血”是为了培育和恢复农信社“造血”功能,帮助其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增强盈利能力。
3. 银监会持续规范省联社履职
事件:2003年9月1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3〕14号)发布。
媒体观察:
对省联社履职行为的规范一直贯穿于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全过程。
在此之后又有三份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包括:2005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监管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75号)发布;2007年5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规范履职行为防范风险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30号)发布;2012年7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法人治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2〕38号)发布。
4. 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
事件:
2004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
媒体观察: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在总结试点省份经验得失中不断深化。
2007年8月10日,随着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揭牌仪式启动,宣告全国各试点省份建立省级联社任务全部完成。
农信社改革试点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除没有农信社的西藏外,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启动农信社改革,这意味着此项改革进入收官阶段。
5. 农信社系统支付结算环境根本改善
事件:
2006年4月12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正式成立。
媒体观察: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负责开发适应农村金融特点的资金清算系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环境,畅通汇路,疏通结算渠道,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从而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广大农民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成立,对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有效改善农信社系统的支付结算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八万网点连城乡,农信服务惠四方”。
6. 农商银行上市进程持续加速
事件:
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商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农商银行上市第一股。
媒体观察:
继重庆农商银行成功登陆H股之后,近两年农商银行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
2016年9月2日,江苏江阴农商银行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登陆A股的农商银行;2017年2月28日,新疆喀什农商银行成功登陆新三板,这是新三板上第一家农商银行。
截至目前,已经有11家农商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其中A股5家(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H股3家(重庆农商银行、九台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新三板3家(喀什银行、如皋银行、汇通银行)。
7. 银监会提出5年内完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
事件:
2014年,安徽省83家法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的省份。
媒体观察:
针对农信社改革,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开始,要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面处理高风险机构,全面消化历史亏损挂账,全面取消资格股(农信社员为取得社员资格必须交纳的基础股金),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
截至目前,已有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江西5个省份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可以看到,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势头迅猛,改革压力依然巨大。
8. 农信社系统总资产超越中国第一大行
事件:
2016年1月2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农村信用社系统总资产25.81万亿元,资产规模已超过中国第一大行——中国工商银行。
媒体观察: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成效显著,2010年12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负债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全系统总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大幅下降。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农信社系统资产总额达到32.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7%,负债总额29.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涉农贷款余额9.21万亿元,小微贷款余额8.02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90.48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1.4%,营业网点总数达7.99万个。
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又面临转型升级的新考验。
9.“营改增”税改为农信社减负
事件:
2016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国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农信社、县级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可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媒体观察:
“营改增”是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农信社网点转型相互融合,必将在农信社发展进程中产生巨大的综合效应。
在有效降低农信社税负的同时,也倒逼农信社强化税收成本管理。
10. 省联社改革不断推进
事件:
2018年2月4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下发的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五个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媒体观察:
2007年12月,银监会提出联合银行、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持股公司、统一法人和完善省联社等省联社改革五种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三年聚焦省联社改革,今年再次提出“要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韩俊表示,省联社改革不仅要把职能理顺,还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推进这方面工作,有关改革方案正在逐步完善。
站长声明:本文《[信用社贷款]独家丨那些值得铭记的事!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十大事件(2003-2018)》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11048.html